我是徐金荣,一个土生土长的凰岗人。这些年,为了守护家乡一方石碑,没少挨骂,也没少收获感动。但最让我耿耿于怀的,是别人随口一句:“你连‘凰岗’都写不对,该是‘皇岗’吧?”
每次听到,我都忍不住较真:“您还真说错了!我们这地方,从来都是‘凰岗’!只是曾简写为皇岗。”
图:因石碑破损严重,将凡从前误认为儿泣前
质疑者往往一脸不屑:“瞎说!老辈人写的‘皇岗’,我都见过!”
这话,一半对,一半错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凰岗”二字的历史,远比想象中复杂深刻。
老一辈口中的“皇岗”,确实存在过。这背后,是新中国推行简体字后的一场小小“误会”。1950年代,汉字简化大潮席卷全国,“鳳”被简化成了“凤”,“凰”字也一度被建议简化为“皇”。于是,“凰岗”在一些文件、书写中,曾短暂地成了“皇岗”。
展开剩余87%2015年之前,就是这样躺在大树林内的
其实,这“皇岗”二字,并非凭空捏造。古人写字,远比我们想象得灵活。翻翻《尔雅》,里面就写着“凤,其雌皇”;《山海经》里更是直接称“凤皇”。在古代,“凰”与“皇”常常相通,甚至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!这就像古人写字的“通假”习惯,找个意思相近、读音差不多的字替代,意思没变。
比如说,我们凰岗布卿陵园里那块雍正元年(1735年)立下的徐氏禁石,就是最硬的铁证。这方刻着古老村规民约的石碑,历经近三百年风雨,上面清晰刻着“凰岗徐氏众立”的字样!它比新中国成立早了两百多年,它记录的是我们这块土地最原始的名字——凰岗。
图:2015年我呼吁后碑文竖立起来了
这块石碑的故事,就是一场与时间、遗忘的艰难赛跑。2015年深秋,七十多岁的徐啓伦老人忧心忡忡地找到我:“金荣啊,清代的禁石,是我们2009年费了牛劲才挪到大树林里的,现在横躺在泥地里,又是土又是苔藓,快毁了!”
第二天,我写了篇文章《凰岗镇布卿陵园重要文物面临毁坏风险》,发布在本地平台上。此外,我多方奔走呼吁。万幸,这块沉重的历史见证,终于被扶正竖立起来。
图:2024年,我组织完成了禁条的保护工作
见到它竖立的那一刻,我无比激动。苔藓之下,那些工整有力、刀法精湛的文字若隐若现。一个念头在我心里疯长:必须复刻!让更多人看清碑文,读懂先人的智慧与告诫。还有就是,原文风化太严重了,再不行动,有些字可能永远消失。
然而复刻之路异常艰难。2017年寒冬,我带着从景德镇请来的古文专家刘海光,在寒风中一笔一划地临摹碑文。村里的大妈心疼我们,特意生了火,还端来了热乎乎的煎荷包蛋。那份朴素的温暖,至今想起都让人心头一热。
图:2019年12月27日晚临摹
可复刻完成后,指责也来了。有人揪住其中两个因原文风化严重而辨认有误的字(我们将“凡从前”误认作“儿泣前”),冷嘲热讽,话极其难听。做事就异常艰难。我心里也委屈:为什么事前没人指出?等做完了才来当“事后诸葛亮”?
但我始终坚信,复刻绝非制造“假文物”,而是让文化火种得以延续的唯一方式。没有这次复刻,碑上那些珍贵的古地名——勘启社坛、上培里、下培里、鲇鱼山(注:原文为“粘股桥”,但结合上下文及当地实际,应为“鲇鱼山”附近的“榴股桥”?文中提到“榴股桥”,此处疑似笔误,请核对。若指“鲇鱼山”本身,则保留“鲇鱼山”)... 可能永远不为人知。这些地名,是刻在石头上的凰岗历史地图!
图:以上为复制的碑文,置于凰岗江叶徐家村
是袖手旁观看着文物上面的信息彻底消失,还是尽力而为,哪怕留下些许遗憾?我选择了后者。这块复刻的碑文,如今立在凰岗江叶徐家村的戏台前。我相信,百年之后,它本身也会成为一段值得讲述的动人故事。
地名,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标识。它承载着地理特征(狮子山主峰形似凤凰南还,故称凤凰岗,简称凰岗)、历史沿革(与景德镇鲇鱼山镇凤凰隔江呼应,见证古饶州广阔辖区)、更是一个地方共同记忆的根与魂。
图:复刻徐氏禁条的纪念碑
“皇岗”的出现,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字流变的印记。但在我们自己的文化根脉里,在雍正元年(1735年)的石碑上,在更久远的家谱传承中,这个名字始终是“凰岗”。此外,我们凰岗徐氏家谱或者其他姓氏的家谱上,也写的是凰岗。家谱封面,一般不会改变字体的,从徐氏家谱上看,凰岗就是凰岗。
值得一提的是,凰岗徐氏石刻禁条,也是我们鄱阳县唯一记录鄱阳文化发达,用民规村约保护自然生态的实物证据。进入信息时代,“凰岗”更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标准用字。电脑输入、官方文件、信息检索都是“凰岗”。“皇岗”作为一段特殊记忆可以封存,但面向未来,我们书写家乡之名,当用“凰岗”。
图:凰岗徐氏族谱封面
这块接近三百年前的禁石,不仅规范了族人的行为,守护着村庄的风水格局,更如同一位沉默而坚韧的守护者,它本身就诉说着地名“凰岗”的古老与正统。每一次对它的辨认、临摹、复刻、保护,都是一次对“我是谁?我从哪里来?”的郑重回答。
地名从来不是两个字表面的差异。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过往,又如何定义我们这群人的身份认同。
能让你念念不忘的才是家。 当“凰岗”二字被郑重地刻在祖先的规约上、写入代代相传的谱牒中、融入游子午夜梦回的乡愁里时,它便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的传承。
图:没有保护之前的字迹模糊
大家应该注意到,禁石保护装置安装后,石碑不再受到雨水侵蚀,字迹要比之前清晰许多。而以前,你贴近石头都看不清。从复刻老碑文,再到老碑文的保护,从2017年到2024年这前后7年。不是说我徐金荣有多好,也没有什么才华,只是没有办法,这事情交给我去做了,这是时代的要求。
七年,为提升了凰岗和凰岗徐氏形象。因为这块禁条,是我们凰岗比较适合瞻仰的文物。“古代,我们的祖辈制作这块禁条,也许比我当下付出的更多。”想想这些,委屈不算什么。
图:设置保护装置后,碑文字迹清晰起来
对文物保护的重视,是一声穿越时空的呼唤,是我们这群人共同的文化胎记,是无论走多远都认得回来的路标。我发起的不少活动,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,这是一份信任。不能说人人都满意,只能说问心无愧,我对得起支持我的人。当然,我做每件事,都以服务社会大众的高要求进行的,不怕质疑。
凰岗还是皇岗?这块沉默的清代石碑,早已给出了答案。我认为:凰岗的发展要大手拉小手,要一代代把优秀的品德传承下去。我们每个村,都需要挖掘凰岗的优势,形成准确的定义,方便村民参与村集体建设,以及文化传承。
这文化是看不到摸不着,而实际在骨子里。这好比一个家庭,其子女怎么样,往往折射出其父辈的性格。凰岗不是没有亮点,而是蒙上了尘埃,这尘埃不是真尘埃,而是我们的内心杂念太多,做事趋利避害,玩弄厚黑学,光芒便被隐藏了起来。
我们凰岗镇徐金荣说事,每天都有很多咨询。这些咨询,看似与我无关,可是我的回复,让人感受了凰岗的人情味。
来源:凰岗镇徐金荣说事
发布于:江西省公牛配资-配资炒股的-线上配资开户网-投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